理论园地
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资料(2024年春季学期第1期)
时间:2024-02-08 来源:    审核:党委宣传部     点击:


目 录

1.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P2

2.习近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P4

3.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P9

4.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P14

5.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P25

6.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 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P29

7.202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P30

8.2024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P65


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

时间:2024-02-08 来源:新华社

同志们、朋友们:

龙年春节即将到来。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辞旧迎新。

首先,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家致以节日的美好祝福!向全国各族人民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拜年!

即将过去的癸卯兔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顽强拼搏、勇毅前行,战胜多重困难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迈出坚实步伐。

一年来,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果断实行新冠疫情防控转段,推动经济恢复发展,经济总量超过126万亿元,粮食总产再创新高,就业、物价总体平稳,放眼全球仍然是“风景这边独好”。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基本完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迈出新的步伐。成功举办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我国体育健儿创造良好成绩。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巩固良好政治生态。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用心用情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全力以赴应对自然灾害和推动灾后恢复建设,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我们积极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和外部势力干涉,有力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扎实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增添确定性和正能量,展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

回顾一年来的拼搏奋斗,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是中国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光明之路,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和发展的正义之路。只要我们坚持道不变、志不改,一以贯之、勠力同心,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中的各种艰难险阻,不断迈向成功的彼岸!

同志们、朋友们!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突出重点、把握关键,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充分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同志们、朋友们!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龙年,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龙年吉祥!

谢谢大家!


习近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

时间:2024-01-15 来源:《求是》

统一战线是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为指导,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统战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推动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我们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定《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统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坚持和完善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不断加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局面更加巩固;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迈出新步伐;加强对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政治引领,组织动员更加有力、发挥作用更加有效;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民营经济人士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做好港澳台和海外争取人心工作,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力量和台湾爱国统一力量,凝聚侨心侨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不断加强;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的合力显著增强。统一战线呈现出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

新时代统战工作取得的最大成果,就是在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就加强和改进统战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概括起来有以下12个方面。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统一战线是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现在,统战工作不是过时了、不重要了,而是更重要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所肩负的使命任务发生了某些重大变化,越是变化大,越是要把统一战线发展好、把统战工作开展好。

第二,必须解决好人心和力量问题。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党治国理政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第三,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第四,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时推动多党合作展现新气象、思想共识取得新提高、履职尽责展现新作为。各民主党派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努力成为政治坚定、组织坚实、履职有力、作风优良、制度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

第五,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第六,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支持宗教界全面从严治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七,必须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是统一战线重要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充分尊重是前提,加强引导是关键,发挥作用是目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加强引导、发挥作用。

第八,必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是重大经济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第九,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国爱澳力量,增强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发展壮大台湾爱国统一力量,反对“台独”分裂行径,推进祖国完全统一。围绕凝心聚力同圆共享中国梦的主题,积极引导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致力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第十,必须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培养使用党外代表人士是我们党的一贯政策。要加强培养、提高素质,科学使用、发挥作用,着力培养一批同我们党亲密合作的党外代表人士。

第十一,必须把握做好统战工作的规律。要加强同党外人士的团结联系,坚持尊重、维护、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待之以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助之以实,真正赢得党外人士尊重和认同,为党交一大批肝胆相照的党外朋友。

第十二,必须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要确保党对统战工作全面领导。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史的智慧结晶,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根本指针,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


习近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4-01-31 来源:《求是》

今天进行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内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民族工作的重大成就,分析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研究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问题。

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党确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团结进步。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这一重大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巩固和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前进方向。

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我们要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磅礴力量;要全面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各族人民共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巩固良好局面,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第一,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基石。理论研究越深入,对意识形态的支撑就越坚强有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

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继续推进中华民族通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工作,编好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教材,做好文物古籍发掘、整理、利用工作。注重激发广大专家学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青年专家学者的培养,为他们把好方向、搭建平台、创造机会,鼓励他们潜心钻研、厚积薄发,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

第二,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二十大后不久,我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命题。今年6月,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就此作了初步阐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从党的民族工作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精神家园构筑必须久久为功。要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铸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振奋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精气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第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交往交流交融,是增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

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要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融居,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民族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水平,促进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各族群众。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全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体系,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四,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涉民族宣传做得好不好,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形象。必须坚定“四个自信”,积极主动加强宣传引导,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要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拓宽传播渠道,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推动中外学术界、民间团体交流互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时间:2024-02-15 来源:《求是》

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理念,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共同发展,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要按照宪法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政权体制和活动准则,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有合理分工又有相互协调,保证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保证国家机关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

——(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60年前,我们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经过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这样一个有5000多年文明史、几亿人口的国家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在中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的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中国260多万各级人大代表,都要忠实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法参加行使国家权力。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论做何种工作,说到底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基本定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含糊、不能淡化。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设计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必须注重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形式和内容有机统一。要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既要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要把握走过的发展道路、积累的政治经验、形成的政治原则,还要把握现实要求、着眼解决现实问题,不能割断历史,不能想象突然就搬来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飞来峰”。政治制度是用来调节政治关系、建立政治秩序、推动国家发展、维护国家稳定的,不可能脱离特定社会政治条件来抽象评判,不可能千篇一律、归于一尊。在政治制度上,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者,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这两种观点都是简单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确的。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而不是要削弱和缩小我们的优势和特点。我们要坚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既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也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社会各种力量的合作协调,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切实防止出现民族隔阂、民族冲突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和原则,促使各类国家机关提高能力和效率、增进协调和配合,形成治国理政的强大合力,切实防止出现相互掣肘、内耗严重的现象。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无论是党委换届还是人大、政府、政协换届,都要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要保证基本群众代表比例,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不要挤占应该给基本群众的名额,不得搞偷天换日、移花接木的欺骗手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决不能依据地位、财富、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2017年1月6日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讲话)

我们走的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所有的重大立法决策都是依照程序、经过民主酝酿,通过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产生的。

——(2019年11月2日在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古北市民中心考察时的讲话)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我们讲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同西方所谓“宪政”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就包括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

——(2020年11月16日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

——(2021年10月13日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原则,适应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有效保证国家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最大限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有效保证国家治理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确处理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政治关系,实现国家统一高效组织各项事业,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效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

——(2021年10月13日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战略高度出发,继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国家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支持和保证国家政权机关依照宪法法律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二是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

三是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照宪法法律推进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和保障人权,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

四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实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合理分工又相互协调,保证国家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坚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国家统一高效组织推进各项事业。

五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可以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六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021年10月13日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我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了全面、广泛、有机衔接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构建了多样、畅通、有序的民主渠道。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2021年10月13日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研究宣传工作,讲清楚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讲好中国民主故事。

——(2021年10月13日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选举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要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个环节贯通起来,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要加强选举全过程监督,坚决查处选举中的不正之风,确保选举工作风清气正,确保选举结果人民满意。

——(2021年11月5日在参加北京市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投票时的讲话)

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和完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拓展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和建设,有效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

——(2022年10月16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要坚定政治制度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决不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和做法。

——(2022年12月19日《谱写新时代中国宪法实践新篇章——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40周年》)

要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实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充分激发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023年3月13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我们没有搞联邦制、邦联制,确立了单一制国家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顺应向内凝聚、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发展大趋势,承继九州共贯、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中国文化大一统传统。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时间:2024-02-20 来源:新华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1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增强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的意见》、《关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关于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的意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3年工作总结报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4年工作要点》。

习近平在主持会议时强调,要建立健全同宏观政策、区域发展更加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精准性和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协调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增强土地要素对优势地区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要坚持全面转型、协同转型、创新转型、安全转型,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要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关口前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有力有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要紧扣制约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突出问题,围绕创新要干什么、谁来组织创新、如何支持激励保护创新,持续深化改革攻坚,加快建设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强、王沪宁、蔡奇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要统筹好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利用,立足各地功能定位和资源禀赋,细化土地管理政策单元,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更好发挥优势地区示范引领作用。要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边界,严守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一些探索性但又十分紧迫的改革举措,要深入研究、稳慎推进。

会议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抓住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环节,推进全面节约,加快消费转型,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要健全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为绿色转型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会议指出,要理顺管理体制,加强党对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综合优势以及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专业优势,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形成隐患排查、风险识别、监测预警、及时处置闭环管理,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健全保障机制,加大基础性投入,根据地区人口数量、经济规模、灾害事故特点、安全风险程度等因素,配齐配强应急救援力量。要强化对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提升社会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会议强调,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举措,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聚焦主体协同、要素配置、激励约束、开放安全等方面突出问题,补齐制度短板。要根据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创新的不同规律,分类加强制度设计,重大改革试点先行。要加强系统集成,对新出台的举措、新制定的制度开展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会议指出,过去一年,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科学谋划新起点上改革工作,精准发力、协同发力、持续发力,为新征程开局起步提供了动力活力。推动党的二十大部署改革任务贯彻落实,研究通过一批重要改革文件,集中力量解决高质量发展急需、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问题。组织实施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优化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机构职责配置,中央层面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加强对重点改革任务的协调推动、督促落实,推动改革落地见效。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主要任务是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要坚持用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应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要继续抓好有利于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保障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的改革举措,集中解决最关键、最迫切的问题。要科学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聚焦妨碍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障碍,明确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推进方式,突出改革问题导向,突出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改革举措要有鲜明指向性,奔着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去,改革味要浓、成色要足。要充分调动各方面改革积极性,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举全党全国之力抓好重大改革任务推进和落实,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推动形成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开拓奋进的浓厚改革氛围。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 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时间:2024-02-24 来源:新华社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2月23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研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问题,研究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问题。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联接生产和消费、内贸和外贸,必须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蔡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丁薛祥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汇报,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关于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汇报。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铁路集团作了书面汇报。

会议强调,实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将有力促进投资和消费,既利当前、更利长远。要打好政策组合拳,推动先进产能比重持续提升,高质量耐用消费品更多进入居民生活,废旧资源得到循环利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要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坚持鼓励先进、淘汰落后,坚持标准引领、有序提升。

会议指出,要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鼓励汽车、家电等传统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对消费品以旧换新,要坚持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联动,统筹支持全链条各环节,更多惠及消费者。

会议强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举措。物流降成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基本前提是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主要途径是调结构、促改革,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优化运输结构,强化“公转铁”、“公转水”,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形成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优化主干线大通道,打通堵点卡点,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统筹规划物流枢纽,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


2024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4-01-29 来源: 四川日报

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四川视察指导工作,提出“四个发力”重要要求,赋予打造“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使命任务。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新一届省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实施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增长6%、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2%。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推动经济恢复回升,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面对疫情后经济亟待恢复的困难和挑战,打出提振发展信心“36条”、促进消费“22条”、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19条”等政策“组合拳”,办理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过860亿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落实省委促消费扩内需专题会议部署,实施“三品一创”提质扩容工程,培育“蜀里安逸”消费品牌,打造40个“商文旅体康”融合消费新场景,开展促消费活动近2万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全国第六位升至第五位。特别是旅游业强劲复苏,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收入全面超过疫情前水平,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翠云廊等成为火爆打卡地,14个县上榜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成效明显,全省存贷比达到86%、创历史新高,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5%、增速居全国前列。以项目为抓手扩大有效投资,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的314个项目加快实施,700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43.8亿元、年度投资完成率达到130.4%;全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2565.4亿元,拉动社会投资超过5000亿元;333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基金支出538.2亿元。针对民营经济活力不足,落实省委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专题会议部署,出台“1+2”政策文件,实施政策清理完善、融资难题破解、拖欠账款清理、资源要素保障、政务服务效能提升“五大行动”,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49.6万户、增长20.9%。针对外贸承压下行的严峻态势,“一企一策”稳加工贸易龙头企业,组织“川行天下”市场拓展活动,实施扩大进口专项行动,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材料、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进出口分别增长77.6%、44.5%、22.2%,跨境电商增长21.8%,全省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第八位。实现合同外资531.2亿元、增长100%,实际到位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居中西部前列。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81家,居中西部第一位。在川领事机构达23个,成都被称为全国“领馆第三城”。

二是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取得重要进展。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开工建设并当年封顶。新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0家省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首批4家天府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投用,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揭牌运行,世界最深暗物质实验室锦屏深地实验室二期投入科学运行,稻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国家验收,子午工程二期入选2023年度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新一代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三号”入选十大超级工程,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入选十大国之重器。在川“两院”院士新增5位,达到67位。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前瞻布局2000个基础研究项目。启动实施轨道交通、钒钛稀土、集成电路与新型显示3个重大科技专项。一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取得突破,运20、C919大飞机机头批量交付,芯片封装载板材料实现国产化,国内首台自主创新产品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成功商用,医用回旋加速器实现核医学影像关键装备国产化。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900亿元,山地齿轨旅游列车、北斗三号基带芯片等重大成果在川转化。启动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培育瞪羚企业50家。全省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R&D比重超过60%。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揭牌启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成势。成功举办2023世界科幻大会,成都成为亚洲第二个、中国第一个举办地。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明显提速,在全国城市科技创新百强榜中上升至第十七位。启动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川渝在重庆共同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落实省委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决定,制定实施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行动方案及支持政策,六大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6.6%。推动产业成链集群发展,3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壮大,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等23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启动实施,4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都、德阳、绵阳、宜宾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开通第三批低空协同管理试点空域,形成贯通环成都和川南、川北的低空飞行网络。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10个场景入选国家人工智能“智赋百景”,东方电气、四川长虹入选国家级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成都超算中心获批建设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新增5G基站4.6万个,千兆光网覆盖家庭能力达到5500万户。新增上云企业5万余户。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7户。举办系列产业发展大会和投资促进活动,沃尔沃、西门子、京东方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成功举办中国质量(成都)大会。

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提速实施多能互补电源项目和互联互济电网工程,13个水电站、21个光伏项目、18个风电项目等加快建设,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光伏电站并网发电,35项迎峰度夏和度冬电网工程建成投产,年度新增电网供电能力超1000万千瓦,能源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保障有力。全省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1亿千瓦、占比86.7%,其中水电装机容量9759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天然气(页岩气)产量达到55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位。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甘孜探获了亚洲规模最大的硬岩型单体锂矿。新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38家、7家、1家。累计成交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3828.7万吨,居全国第四位。

三是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牵引,区域和城乡发展格局持续优化。在重庆璧山、四川绵阳召开两次川渝党政联席会议。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4138.4亿元,超年度计划20%。推动四川8市和渝西8区相向发展,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获国家批复。涪江流域川渝九地协同发展步伐加快。共同打造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四川时代与长安汽车共同投资的30GWh动力电池等一批产业合作项目建成投产。311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理超过1500万件次,“双城”生活更有“同城”体验。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成势见效。启动实施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市域(郊)铁路成都至资阳线实现轨通。天府新区和4个省级新区承载能力持续增强。攀枝花共同富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全面铺开。新增江油、宣汉、金堂3个全国百强县。

大力提升城镇功能品质。制定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意见,在37个县(市)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级试点。出台推动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10条”,商品房销售面积、销售额分别居全国第四位、第六位。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0.5万套(间)。成都持续开展城市更新全国试点,11个地级市和10个县级城市(县城)启动省级城市更新试点。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293个、改造棚户区6.8万套,加装既有住宅电梯4900部,更新改造城镇燃气管道超过1万公里、供水管道2202公里、排水管道4254公里。开工城乡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近2000个,完成投资909亿元。开展历史建筑保护专项行动和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整治,确定历史建筑2683处,登记在册古树名木7.1万株。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持续增强。铁路、公路建设完成年度投资居全国第一位,新增铁路里程52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24公里,新增进出川大通道6条、达到48条。川藏铁路和成渝中线、成达万、渝昆、西渝等高铁加快建设,成自宜高铁建成通车,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铁路通道叙毕铁路开通运营。川青铁路青白江至镇江关段正式通车,结束了川西北高原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久(治)马(尔康)高速公路川青界段建成通车,首次实现两省高速互通。直连成都双流和天府两个国际机场的地铁19号线建成通车,助推“两场一体”高效运营,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下穿天府机场,实现“空铁零换乘”。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近75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货邮吞吐量达到76.7万吨,居全国第六位。成都至香港互通直达高铁列车正式开通运营,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保持全国第一位。阆中古城机场、遂宁安居通用机场、北川永昌通用机场建成通航。岷江犍为航电枢纽建成投运。引大济岷等6个项目纳入全国60项重大水利工程,向家坝灌区一期二步、三坝水库、米市水库等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在建水利工程投资规模1500亿元,年度完成投资610亿元。省管大型灌区一体化改革全面完成,水权水价改革有序实施。

四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扎实起步。全面落实田长制,强力推进成都平原和全省耕地保护专项整治,耕地面积净增加50万亩以上,撂荒地动态清零4.2万亩。实施“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行动,实行整市整县整片推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在90个粮食生产重点县每县建成1个万亩高产示范片。全省粮食产量达到718.8亿斤,创26年来新高;油菜籽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出台生猪保供稳价“9条”措施和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意见,生猪出栏量6662.7万头,居全国第一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树立大食物观,启动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国内唯一省级综合性种质资源中心库建成投用,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投入运行,5大种业集群加快建设。启动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新增农机装备30万台(套)。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1000座。启动“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新创建国省级农业园区95个、产业集群21个、产业强镇66个。新增家庭农场2万家、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300个,新培育基层供销社示范社287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全面启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新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培育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00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9万公里,乡村“金通工程”车辆达到2.7万辆。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51.2万户。乡村水务百县建设持续推进。稳慎推进1市5县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直接拉动乡村产业投资40多亿元。充分发挥监测、增收、帮扶“三大工作体系”作用,151.3万脱贫人口纳入兜底保障,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全部落实帮扶措施。对5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全面落实特殊支持措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务实开展,实施年度帮扶项目达到857个。

五是扎实推进民生事业补短板提质效,公共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65.7%。30件民生实事年度任务全部完成。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6%、7%。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出台促进青年就业创业“35条”,提供政策性岗位超过30万个,实施以工代赈重点工程375个。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04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居全国前列,“四类重点人群”高校毕业生基本实现就业,2600多万农民工就业总体稳定,“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建设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4684个,“暖心之家”行动惠及43万名货车司机。

社会保障兜得更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在全国排位明显提高。基本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特殊困难人员得到及时救助。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城市居家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和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成型,孤寡老人关爱行动和失能老人照护行动惠及200万困难老年人,为137.5万人次残疾人提供“量体裁衣”式服务。新建、改扩建普惠性托位1.2万个。“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惠及近900万未成年人。

教育质量稳步提高。与教育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设中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行省。优化调整中小学(幼儿园)4892所、教学点4352个,“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开工建设公办幼儿园200所。首批6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完成国家评估认定实地核查。24个县(市、区)完成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国家督导评估实地核查,广安市成为全国首个全域完成该项核查的地级市。新设立3所高等职业学校,新增1所本科职业技术大学,1所独立学院完成转设。开展新一轮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19所高校101个学科进入全球高水平学科行列。“四川云教”城乡联盟优质资源惠及薄弱学校1700余所。

人民健康更有“医”靠。新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4家,成都、自贡、攀枝花入选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四川省儿童医院一期等投入使用。中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批建设,新增4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和1个国家中医疫病救治基地。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局全部挂牌。在全省落地集中采购药品、医用耗材分别达到450个和13类,价格降幅分别超过50%、80%,啃下口腔种植体“史上最难集采”硬骨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覆盖全部县(市、区)。全面落地医保码全流程应用和医保移动支付,群众就医购药“码上付”,80%医保事项实现“网上办”。

文化体育繁荣发展。三星堆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三星堆文化瑰宝大放异彩。濛溪河遗址和桃花河遗址考古发掘成果,成为皮洛遗址后中国旧石器考古又一重大突破。国家级国际传播最高奖——金熊猫奖永久落户四川,首届评选活动隆重精彩。成功举办中国曲艺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等国家级文化活动,音乐会、演唱会等城市演艺持续火爆。天府演艺集团挂牌成立,省文化艺术中心竣工投用。川籍运动员在杭州亚运会上获金牌、奖牌数量创历史新高。四川女篮夺得全国联赛、锦标赛冠军。243个公共体育场馆和体育公园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开放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举办县级以上赛事活动7500多项次,参与群众超4000万人次。

六是主动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守牢高质量发展底线红线。认真落实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3.5%、8.8%,未发生重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森林草原火灾和人为火灾起数连续3年大幅下降,没有出现人员伤亡。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项目即将竣工投用,投资8.3亿元的6个区域性综合应急救援基地全部建成。完成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三年行动任务,累计消减地质灾害隐患点2.4万余处。芦山、马尔康、泸定等地震灾区灾后恢复重建有序推进。深刻汲取金阳县“8·21”山洪灾害教训,从重从快严肃追责问责,举一反三开展安全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坚守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刚性底线。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空气质量指数列全国第十三位、较上年提升三位,203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达到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核与辐射安全可控。深化河湖长制工作,宜宾市江之头、阿坝州花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绵阳市芙蓉溪入选全国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严格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将13.7万余家排污单位纳入排污管理,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实现全覆盖。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任务基本完成。9个地区建成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率先启动省级适应气候变化十大行动,实现全国碳市场配额100%清缴履约。两轮中央督察及“回头看”任务完成95.1%,国家移交的长江黄河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80.9%,曝光和处理典型案件,严厉打击了一批违法犯罪行为。

“三合一”推进地方债务化解、拖欠企业账款清理、“保交楼”工作。制定综合化债方案,扎实推进各类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全省债务风险总体可控。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专项工作取得成效。创新和用好政策,“保交楼”交付20.2万套,交付率达到86.4%。重点法人机构风险化解工作稳妥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数量降至近年来最低水平。

依法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7件,制定、修订和废止省政府规章10件。天府中央法务区集聚各类法务机构超过300家。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命名省级示范地区14个。启动实施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出台省级地方标准4个,推动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税务、土地等领域制定行政处罚裁量基准,推行精准高效监管执法“一目录、五清单”。开展行政复议质量提升年活动,依法受理案件11183件,复议纠错率20.8%。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评估居全国第三位。

平安四川建设持续加强。坚决捍卫国家政治安全,深入开展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反恐怖反邪教斗争,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涉藏州县依法常态化治理持续推进。启动实施“深耕善治”三年行动计划,立足基层就地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问题。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高发势头得到有力遏制,禁毒形势持续向好,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专项活动,加强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信访事项群众满意率不断提高。深化“五社联动”实践,完成城乡社区治理试点示范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市域四级社会工作服务站点1.4万个,基层治理现代化持续推进。

七是从严从实开展主题教育,努力改进和提升政府工作。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统揽政府工作,一体贯通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和建章立制。树牢正确政绩观,鲜明高质量发展导向,着力解决违反客观规律盲目蛮干、违规举债搞政绩工程、统计数据造假等问题,引导各地把思想和行动转到高质量发展上来。聚焦最突出、最急迫、与先进差距最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大兴调查研究,“小切口、大纵深”推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整治大呼隆论坛、检查过多过滥、文山会海等突出问题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作作风持续改进。

一年来,省政府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自觉接受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依靠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工作。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完成国防动员体制改革主体任务,全省国防动员体系一新、格局一新。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深入推进。审计监督更加有力,统计工作提质加强。港澳台和侨务工作深化拓展。工会、青年、妇女儿童、科协、工商联、贸促、残联、友协、侨联等服务和推动发展取得新成效。档案、保密、机关事务等工作得到加强。红十字、慈善事业持续进步。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语言文字、决策咨询、参事文史、史志等取得新成果。

各位代表!

精彩纷呈的成都大运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全国首个重大国际体育赛事、西部地区首个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出席开幕式,并宣布开幕。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通力合作,外交部、公安部等部委倾力支持,成都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全体组织者、建设者、参与者、志愿者共同努力,全省人民积极支持,落实“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要求,用坚强、用信念、用汗水、用超常付出,向世界呈现了一届具有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国家主场外交保障有力,安保工作万无一失,人文交流丰富多彩,大熊猫“蓉宝”和珙桐树“鸽子花”成为中国穿越时空的友谊使者,以成都为窗口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成都大运会非常圆满成功,受到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充分肯定,国际大体联和参赛各国大学生运动员给予高度评价。我们向为成都大运会成功举办作出贡献的所有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是全省各族人民克难奋进、埋头苦干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和海内外朋友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川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中央驻川单位,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问题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恢复回升基础还不牢;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仍然突出;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与群众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生态环境保护、耕地保护、灾害事故防范任务依然繁重,一些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改革攻坚力度需要加大,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营商环境还需持续改善;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还需持续用力,等等。我们一定正视和努力解决这些问题。

2024年工作安排建议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政府工作,要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开放,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粮食产量保持在715亿斤以上;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等任务。

实现全年发展目标,我们必须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准确把握和全面运用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既客观正视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和不确定性,又充分看到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有良好基础、有较为雄厚实力,还有多个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要进一步增强信心和底气,拿出迎难而上的勇气,提高化危为机的能力。一是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发力”重要要求作为根本遵循,自觉从全国大局把握四川战略地位,坚决扛起“两高地、两基地、一屏障”使命任务。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贴近群众实际感受和现实需要谋划推进工作,推动发展成果更好转化为群众生活品质。三是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四是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加强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支持,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切实肩负“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重任。五是坚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以体制机制改革打通内循环堵点,以更大开放提升外循环质量,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六是坚持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牵引和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川渝“一盘棋”,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围绕强化“四个功能”推进协同发展,做好“相互赋能、相向发展”大文章,以国家战略引领区域布局优化和发展能级提升。

推动川渝共建项目与合作事项加快实施。“清单制+责任制”推动年度重点任务落地,滚动建设300个重大合作项目。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高水平、大力度推进成渝“氢走廊”建设。加快中部地区崛起,落实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总体方案,深化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优化“川渝通办”政务服务,更新便民生活行动事项,让群众更好享受便利美好生活。

推动成都都市圈发展能级加快提升。编制推动超大城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方案,支持成都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支持成都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共建产业生态,共育创新主体,共促开放活力,共筑安全底线,共优生活品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推进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建圈强链攻坚行动,加快市域(郊)铁路成都至德阳线、至眉山线建设,建成投用成都至资阳线。推动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加快发展,引导产业从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合理分工、链式配套。

推动省内区域协同发展部署加快落实。实施“五区共兴”系列支持政策,“一中心一方案”支持省域经济副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支持川中丘陵地区四市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支持攀枝花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支持广安深化改革开放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支持革命老区、脱贫地区、民族地区、盆周山区振兴发展。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和易地搬迁后续扶持,落实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深化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和革命老区对口合作,完善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科教大省、军工强省和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集聚和用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提升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质效。支持和保障国家实验室高效运行,出台天府实验室管理办法和支持政策,加快组建第二批天府实验室,做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设。开工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四川项目、红外太赫兹等大科学装置。高质量运行国家布局在川的重大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国家精准医学产业、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争创网络安全、清洁能源等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一批省级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集聚高端创新资源,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创新先行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提升“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影响力。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实体化运行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一批前沿技术研究。围绕六大优势产业布局整合创新资源,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持续实施航空与燃机、钒钛稀土等8个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核能与核技术应用、先进装备等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常态化开展“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四川路径。

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出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方案及政策措施。持续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三强计划”。深入推进大院大所“聚源兴川”行动,建设概念验证平台,组建省级中试平台公司,布局一批中试熟化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进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西部转化中心高质量运行,提升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辐射能力。持续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完善金融支持创新政策措施,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落实并不断完善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实施“天府金泉”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大力培育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编制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实施高层次人才“倍增计划”、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萃青工程”,完善海外急需紧缺人才引进机制,培育领衔科学家和顶尖青年科技人才,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推进国家科技成果、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组织方式。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科研减负行动,鼓励和保障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科研。

(三)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落实六大优势产业提质倍增“10条支持政策”,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瞻布局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富有四川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围绕标志性产品编制产业链、创新链图谱,依托“链主”企业推动重点产业链补短锻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开展成渝电子信息等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遴选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新型显示、核医药、航空航天装备等高技术转化应用产业基地。培育省级、国家级制造业领航企业,新增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实施一批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发展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高水平规划建设四川中国白酒博物馆。开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和转化。深化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打造国家钒钛战略材料基地。深入实施“建筑强企”行动,发展智能建造和装配式建筑,建设建筑强省。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和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培育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力争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支持有人机无人机、军用民用、国企民企一起上,支持成都、自贡等做大无人机产业集群,布局发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推进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及产业化,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和产业集聚发展。深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工程,争创第二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布局一批省级集群。加快推动京东方第8.6代生产线、一汽红旗成都新能源整车制造基地、天府软件园二期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谋划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生物经济先导区。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制定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建设数字经济强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东数西算”工程国家枢纽节点,建设全省算力调度服务平台,构建算力、存力、运力一体化算网融合发展体系。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建设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5G+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培育一批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和优秀场景,支持成都建设全省首条智能驾驶示范道路。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加快发展超高清视频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促进商业贸易、文体旅游、医疗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升级,强化大数据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生态环保服务、专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引领驱动。促进平台经济健康规范发展,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生产性服务业“双赋”行动,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建设15个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西部金融中心规划落实,加大金融机构招引和牌照申请力度,争取更多区域总部型、功能性机构在川落地。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数字金融等几篇文章。整合设立省级产业引导母基金,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用好沪、深、北交易所西南基地,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和发债融资。推进5个国家物流枢纽、3个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和3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支持8个省级区域物流枢纽发展。

(四)着力挖掘和释放内需潜力,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对接落实财政、金融、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更为坚实的内需主动力基础上。

精准抓项目扩投资。抢抓国家增发国债、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机遇,合理扩大专项债券用作资本金范围,大力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建项目。统筹“铁公水空”全面发力,持续推动交通强省建设。加快成渝中线高铁、成达万高铁、西渝高铁、川藏铁路和绵遂内铁路等项目建设,推动汉巴南铁路南充至巴中段、渝昆高铁重庆至宜宾段、川青铁路镇江关至黄胜关段年内建成通车,力争新增铁路运营里程320公里以上。统筹西部陆海新通道、沿江通道等进出川大通道建设,加快实施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广巴铁路扩能改造。加快成渝高速扩容、川藏高速康定至新都桥等在建高速公路项目进度,力争建成通车、新开工高速公路里程均超过5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提质改造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加快建设乐山机场、德阳什邡通用机场等。开工建设金沙江乌东德库区库尾航道整治工程。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促进水风光氢天然气等多能互补发展。开工建设阿坝—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成都淮州500千伏、道孚和仁和抽水蓄能、广元煤电等项目,建成投用甘孜—天府南—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剑科等水电站、45个风光项目和一批燃气机组,加快“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和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等项目进度,大力推进雅砻江等清洁能源走廊建设。完善省市县三级现代水网。积极争取国债水利项目,开工建设引大济岷、黄河干流四川段防洪治理等重大项目,建成向家坝灌区一期一步等水利工程。强化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省领导协调重大项目落地会商机制,加强用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推动好项目、大项目更快落地。

壮大消费基础支撑。开展“消费促进年”活动,增强消费能力,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壮大新型消费,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首店经济。拓展跨境支付场景,提升外籍人士在川消费支付便利度。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出台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措施,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坚持“一城一策”优化调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6.5万套(间),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制定川菜创新发展支持意见,办好“味美四川”川派餐饮汇、世界川菜大会。更好满足“一老一小”消费需求,围绕解决老龄化问题增加养老服务产品供给,发展银发经济,扩大老年助餐服务,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医养服务中心,加快发展托幼托育服务。支持市场化运作举办消费促进展会活动。支持成都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省域经济副中心提升消费能级。推进“交商邮供”融合发展,升级改造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农村新型便民商店,积极创建全国县域商业“领跑县”。

保持文旅经济热度。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更好满足游客各种消费需求,大幅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办好“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支持规划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大熊猫生态旅游风景道、藏羌彝文化旅游风景道、蜀道三国文化旅游风景道和大渡河风景道,打造国道318“中国最美高原景观大道”和绿色超级充电走廊,推进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九寨、大蜀道等交旅融合发展,支持华蓥山川渝文旅一体化发展。持续抓好稻城亚丁世界级文旅新地标建设。启动实施“三州”全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加强农文旅融合,让绿水青山、雪山草甸加快转化为金山银山。发展红色游、冰雪游、文博游、研学游、工业游等,推动旅游演艺、体育赛事、主题公园、节庆会展等业态转型升级,开发医养旅游路线和旅居康养产品。创新实施“天府度假乡村”培育计划。高水平举办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文化数字化建设。

(五)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按照省委“抓好两端、畅通中间”工作思路,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水平,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城镇发展新理念,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支持成都有序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把更多资源、资金、项目向县城倾斜,因地制宜推动大城市周边县城、专业功能县城、农产品主产区县城、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差异化发展。突出“面子”和“里子”并重,深入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实施县城“精修细补十项民生工程”,大力推进城市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务实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100个以上,实施729个重要城市易涝点整治,改造棚户区(城市危旧房)1.1万套(间),加装既有住宅电梯4000部。稳步实施高寒高海拔地区集中供暖供氧工程。赋予县级更多资源要素整合使用自主权。加大对人口净流入县域的支持力度,符合条件的按中等城市规划建设。持续打造200个省级百强中心镇,对镇区常住人口超5万人的镇按小城市规划建设。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街区,活化利用历史建筑。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五大提升”行动和“五网共建共享”,新培育省级示范村1000个、精品村100个。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坚持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持续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面稳定在9600万亩以上,高水平建设千亩高产示范片1000个。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逐步扩大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推进“天府良田”建设攻坚提质行动,启动第二批整市整县建设示范,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25万亩以上。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稳慎有序推进整改和恢复补充流出耕地,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坚决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快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建设100个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确保生猪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以上。实施制种基地大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推广“天府良种”。深入实施“天府良机”行动。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专项工程,持续开展“天府粮仓·千园建设”行动,支持建设7个国家级和20个省级农业产业集群,大力培育“天府粮仓”省级公用品牌和精品品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支持高原特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创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90家,认定第十二批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00家,新培育家庭农场2万家。深入实施联农带农助增收专项行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打造服务“三农”综合平台。加快建设“天府森林粮库”。制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支持依法利用林地空间、林下资源、林缘林地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推进“以竹代塑”,发展壮大竹产业。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做好地名设标、采集上图、文化保护等工作。

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抓实抓好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支持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先试先行。完善城镇开发边界管理、计划指标统筹调剂机制,探索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落地有效途径,扩大城乡用地增量空间。稳步有序扩大省级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权委托市(州)行使范围。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建立建设用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试行县域内跨村组区位调整。统筹推进农民进城和人才入乡,完善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健全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设立城乡融合发展基金,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加快全国首个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深化水权水价改革,统筹推进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为企业降低成本、为基层减轻负担、为群众排忧解难,推动重点改革取得明显突破。

深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改革。针对企业痛点难点堵点,出台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意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生产经营涉及的融资、用地、用能、物流、生态环境等要素成本。深化企业开办、变更、注销等环节跨部门集成办理,持续推进水电气信联合报装全程网办。推动水电气接入“零成本”,整治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行为,开展供水、供电、供气等入户施工环节“潜规则”专项整治。持续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清理整治第三方中介机构乱象。支持企业采取先租后让、长期租赁、混合用地、弹性年限等方式用地,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新增工业用地实行“标准地”供应。探索建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找矿的激励机制,完善矿业权出让方式,综合运用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矿业权,规范和优化矿业权协议出让。对符合条件的集装箱运输车辆高速公路通行费用给予优惠。改进检查督查方式,更多采用联合检查,减少对企业干扰。

深化财政金融改革。谋划推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建立“集中财力办大事”机制,通过调存量、优结构加强部门间资金统筹和政策协同,强化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转移支付改革,突出奖勤罚懒导向,精准推动财力下沉。强化预算安排与绩效管理、财会监督结果挂钩,对高质量发展实绩较好地区加强整体激励,对绩效突出项目加大事后奖补,对引领性示范性领域强化间接引导。提高债券资金使用绩效,从制度机制上遏制和防范政府违规举债、平台公司过度举债。完成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改革,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机制,“一行一策”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加大对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和逃废债行为的打击力度。支持四川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壮大。

深化国企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强做优主业,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健全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落实党委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的要求。规范“一把手”行权履职、企业选人用人、重大投资和股权收购、大额资产处置、招投标和物资采购等管理制度,动态优化授权事项。“一企一策”完善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引导做强主责主业,整治拼凑规模、虚增业绩行为。加大“两非两资”处置出清力度,推动成本费用占收入比重持续下降。推动国有平台公司实体化转型,支持参与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依法取得战略性矿产探矿权。新组建数字、科创投资、粮油储备等省属国有企业。

深化公共服务供给改革。针对“城挤、乡弱、村空”问题,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师资配备,深化“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全面完成“双减”三年目标任务,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抓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深化“就业—招生—培养”联动机制改革,缓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启动健康四川示范县建设,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打造“健康四川数智大脑”,完善省互联网总医院功能,建成市级互联网分院。深化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减少重复检查,降低就医费用。实施调剂金模式基本医保省级统筹,扩大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覆盖面,深化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让群众就医更省心、看病更省钱。

(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融入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统筹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大枢纽建设,提升在全国开放格局中的位势和能级。

拓展向西开放新空间。开展“川行天下·向西行”国际市场拓展活动,实施“四川造优势产品出海”行动,深化欧洲、中亚、西亚等重点国别和地区经贸合作。建设中欧班列成都集结中心,巩固提升中欧班列、南向班列、长江班列运营水平,建设第三亚欧大陆桥国际贸易枢纽。恢复开通更多国际航线,构建以成都为中心连通亚洲、欧洲、南美洲等的骨干货运航线网络,打造11小时“亚欧空中货运走廊”和5小时“亚太空中货运圈”。

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开展自贸试验区对标领航行动和产业引领工程,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大压力测试力度,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开放型产业集群。实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赋能提质行动,申建天府国际空港综合保税区。制定出台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实施国家级经开区创新提升行动,引育一批贸易结算、国际供应链总部。深化成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更大力度稳外贸稳外资。推进重点外贸企业“百企领航、千企升级”培育攻坚,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大力发展绿色贸易,持续做大外贸“新三样”规模。开展四川整车贸易全球行。深入开展扩大进口专项行动,扩大大宗商品和消费品直接进口。加快发展海外仓、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跨境电商出口,高质量建设国家级服务出口基地。扩大对外工程承包,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大力招引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行业领军和小巨人企业,引导存量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引进更多优质外资项目。拓展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扩大国际交往和商贸活动,更好发挥民间外交作用。

(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上游意识、扛牢上游责任、强化上游担当,持续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不断提升巴山蜀水颜值、生态产品价值和人居环境品质。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严格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和国家移交长江黄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第三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深入推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以降低细颗粒物浓度为主线,开展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等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项目600个,确保全省空气质量好于上年。持续推进耕地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严格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有序实施全省土壤分区管控。系统推进工业、生活、农业面源污染协同治理,持续开展“三磷”、入河排污口、黑臭水体、尾矿库等专项整治,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动建制镇污水直排清零,确保203个国考断面水质全达优良,打造更加清朗洁净、清秀景明、清新怡人的城乡环境。

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严格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深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加快15个美丽四川先行县建设,打造一批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和美丽河湖。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批复设立若尔盖国家公园,争创四姑娘山世界地质公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实施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探索建立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开展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深化国家低碳城市、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开展工业企业安全环保节能降碳三年攻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持续开展近零碳排放园区、零碳供应链等绿色低碳试点。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西南区域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控技术中心建设。深入实施“电动四川”行动,拓展“四川造”动力电池和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推进国家级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和省级园区循环化低碳化改造试点示范,建设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开展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民生就在身边,要用心体味和真正聚焦群众最关心、最担心、最闹心、最期待的问题,每年集中力量抓好办成30件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积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稳定政策性岗位规模,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在高校毕业生刚进入社会最需要帮一把的时候,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工作。稳定农民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服务。更好实施以工代赈,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培育“川字号”劳务品牌,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建设。建立维护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保障机制,让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更安心、更安全。

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坚持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政策保障水平。精准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保,做好为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工作。落实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基本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稳步推进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及时调整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筹资及财政补助标准,巩固医保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人口“应保尽保”成果。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救助工作。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优化孤寡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服务,支持普惠性养老和互助型养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开支压力。持续实施“明眸皓齿、正心立身”健康工程。推进青年发展型省份建设。建成投运省妇女儿童中心。深入实施慈善法,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公益慈善服务阵地建设。完善落实退役军人相关政策和其他优抚对象优抚政策。强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提高公共服务品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编制实施《教育强省建设规划纲要》,增加教育服务高质量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升工程,推进“十四五”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县域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全面提升。深入实施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开展学前学好普通话2.0行动。做好高校“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工作,推进高等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工程,支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双高计划”和“三名工程”建设。打造“留学中国·学在天府”品牌,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川就学。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华西医院开展国家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争取更多国家医学中心落户四川,分类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地落地建设。加快推进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建设65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逐步提高医护比、床护比,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增加双人间、单人间病房。持续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治。推动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首批建设10个中医药强县。举办2024年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认真做好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筹备工作。举办四川“三大球”城市联赛、贡嘎杯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和美乡村”篮球大赛。加快推进体育公园建设,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和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不断改善群众健身锻炼条件。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动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皮洛、濛溪河、罗家坝等重要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阐释。实施文艺创作质量提升工程、巴蜀书画传承创新工程、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国有文艺院团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三星堆、三苏、蜀道、三国文化等为题材创作一批文艺精品,推出一批重点出版项目。推进蜀道博物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发展文化创意,打造更多具有巴蜀韵味的文创产品。抓好“书香天府·全民阅读”等品牌活动,构建城市15分钟和农村10里文化圈。打造“地名天府”文化品牌。高质量推进志鉴编修与开发利用。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十)构建更高水平安全格局,实现发展和安全动态平衡、相得益彰。发展是基础,安全是底线。要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既不能以不作为求安全,也不能以牺牲安全求发展。

严细实抓好安全工作。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以防为主、防胜于救,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不断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四不放过”等要求,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地方属地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应急综合监管责任,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和每个岗位、每个从业人员。抓实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寄递物流、建筑施工、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加快餐饮等经营场所瓶装燃气“瓶改管”“瓶改电”。抓好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村(居)民避险搬迁,刚性执行从预报预警到处置落实的闭环管理应急机制,严防山洪、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化治理。加强震情监测预警,提升综合防震减灾水平。开展经营性自建房排危除险,推进农村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实施药品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推动地方债务综合化债工作方案落地,分层分类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对违规新增举债严肃追责问责,依法严格管控平台公司债务规模和融资行为,建立市县债务化解激励机制。巩固企业账款清欠成效,依法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完成“保交楼”年度任务。

持续深化社会治理法治化。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高质量推进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持续优化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加大法治宣传教育力度。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行“一目录、五清单”精准高效监管执法,常态化开展行政执法突出问题承诺整改活动,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升宗教事务法治化治理水平。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四川。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快构建国家安全新体系、新格局。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活动,深化涉藏反分裂斗争,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健全完善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运行机制,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禁毒防艾综合防治,扎实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示范县(区)建设。依法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侵犯妇女儿童权益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防护,健全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实施城乡社区治理优化提升行动,推动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提质增效,持续开展基层群众自治创新试点,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繁重任务和复杂严峻的风险挑战,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决策部署,当好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以勤勉务实高效的工作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谋利。

(一)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干好造福于民的事,牢记政府工作“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把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清单”作为政府工作尽力而为的“责任清单”。不干劳民伤财的事,坚决反对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严禁违规举债,防止违反客观规律盲目蛮干,不上“两高一低”、低水平重复项目。

(二)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合力攻坚,提倡“一次就把工作做对”。深入实施“一网通办”,扩大“区域通办”“跨省通办”范围。针对“数据孤岛”“数据烟囱”,勇于刀刃向内破壁垒,使各种数据互联畅通。持续治理“文山会海”,整治大呼隆论坛和展会,切实解决检查过多过滥等问题,让基层更为真切感受到“减负”。

(三)提高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只能是高质量发展。要用好高质量发展考核的指挥棒和红绿灯,引导全省各地比一比、赛一赛高质量发展的真成绩。善于发挥自身优势、利用资源禀赋,在推进转型升级、开辟新赛道上想真招出实招。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生态环境、统计数据真实、安全发展底线,守牢政府债务警戒线。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要持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手段推动工作。

(四)坚持崇严尚实作风。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四下基层”转作风,“四不两直”抓督查,了解真情况,找准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严肃财经纪律,严格制度约束,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习惯过紧日子,把有限的财力用在紧要处。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涵养浩然正气,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各位代表!

万里征程风正劲,盛世龙腾再出发。我们一定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奋发有为、扎实工作,坚决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而团结奋斗!


2024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4-01-19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2023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雅安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是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第一年。市人民政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较好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雅安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兑现“三年跨千亿”庄严承诺,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8.8亿元、增长20.2%;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7%。

一年来,我们全力攻坚打硬仗,灾后恢复重建提速推进。坚决扛牢重建主体责任,出台支持重建26条政策措施,市级预算安排1亿元重建引导资金,市县一体加快打造“样板”“典范”。“6·1”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有序实施。94个总规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74个,累计完成投资27.6亿元,教育、通信、服务业等行业项目全部完工。28个规划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全部开工、完工24个。扎实推进宝兴县县城功能疏解,23个先期实施项目全部开工、完工8个,21个发展提升类项目开工5个,搬迁高风险区群众337户,30家行政事业单位疏解至灵关镇办公。“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高效推进。189个重建项目全部开工、完工112个,累计完成投资57.6亿元。4026户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全部完工,11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建成分房,全力推动群众“搬新家、过新年”。王岗坪景区恢复运营,成功承办全国2023-2024欢乐冰雪旅游季线下活动。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重建加快推进,校舍维修加固全面完成,新民码头、王岗坪码头建成投用,自然灾害治理有序推进。

一年来,我们凝心聚力抓要事,“一区一地”建设起步加速。建立运行机制,拿出工作方案,推进课题研究,加快试验区、目的地规划编制。“一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出台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建设意见,干线道路、综合服务中心等重大项目率先实施。加快建设川藏经济协作工业园区,川藏(雅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成功开园、运行良好。深化与川藏铁路沿线城市交流合作,举办318·川藏线零公里自驾游大本营旅游推介会、川渝藏区域经贸交流合作·蒙顶山会议等活动,试验区影响力不断扩大。“一地”建设引领全域旅游加快发展。围绕打造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加快1869中国大熊猫生态世界等项目建设,大熊猫自然博物馆建成开馆。碧峰峡景区获评全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王岗坪景区、蒙顶山景区创建5A级景区通过省级景观质量评价。推动旅游民宿集群化发展,新增旅游民宿100家。5个村创成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龙苍沟镇万年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成功承办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雅安分会场)、2023全省农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现场会,举办第十九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第十四届两岸电影展之台湾电影展、第九届雅安大熊猫与自然电影周,获全省首个“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授牌,雅安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一年来,我们千方百计稳增长,经济向好态势更加稳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指数提高1.46,提升幅度居全省第1位。稳增长政策落地见效。全面落实国省支持高质量发展、激发市场活力等政策措施,坚持“三个一”方式调度经济运行,市政府领导常态化下沉督导服务经营主体,推动政策直达快享、措施闭环见效,切实惠企纾困。预计退税减税降费34.2亿元,新增经营主体1.9万户。项目投资持续扩大。深化“党政主导、分工负责、分线作战、点长落实”机制,严格“红黑榜”考核通报,590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50.4亿元,50个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31.4亿元。持续打好跑项争资大会战,争取中央、省级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74.8亿元、创历史新高,争取下达增发国债项目60个、资金21.4亿元。消费潜力加快释放。实施“三品一创”消费提质扩容工程,培育打造特色步行街2条、夜间集市3个,二郎山喇叭河景区成功入选四川省“蜀里安逸”消费新场景名单。开展“雅货进蓉”迎春购物月、第二届中国(四川)国际熊猫消费节(雅安)分会场等促消费活动70余场,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县(区)产业定位更加清晰,“一盘棋、特色化”发展步伐加快,雨城区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石棉县、宝兴县获评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名山区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预计全市“飞地经济”总量达到130亿元。

一年来,我们壮大实体强支撑,绿色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工业强市步伐加快。新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户,预计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80%。天力锂能、中睿铜业等项目建成投产,厦钨新能一期建成试生产,先进材料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71户,5户制造业企业上榜2023四川民营企业100强。全市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9平方公里,预计实现营业收入1600亿元、增长5.4%。四川发展数据湖建成投用,省大数据产业联合会先进算力发展研究中心落户雅安,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机架规模达到3万个,第二数据中心启动建设,数字基础能力评价连续两年居全省第2位,新增“上云”企业112户,预计数字经济总量超过400亿元。现代服务业恢复提升。开展“提质量、补短板、突增量”服务业攻坚行动,“规上”“限上”服务业经营单位新增162户,预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8%。雅安经开区成功创建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天全县获评全省首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预计全市进出口总额增长33%。新增一级资质建筑业企业4户。特色农业稳步发展。守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6.3万亩,打造万亩粮油(粮经)示范片8个,预计粮食产量36万吨以上、生猪出栏139万头。“五雅”特色产业加快发展,茶叶综合产值实现240亿元,鱼子酱产量占全球12%。创成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新增“两品一标”认证103个,13个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名山区获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荥经县入选全国首批农业高质量发展标准化示范基地,美罗镇、硗碛藏族乡被认定为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一年来,我们投入“双圈”拓空间,开放发展势头更加强劲。融入成渝加力提速。与成都市毗邻县(市)签订共建绿色发展经济带多边合作协议,与重庆市相关区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与综合执法等方面签订合作协议。80个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286.2亿元,7个独立实施川渝共建重大项目完成年度投资51.8亿元。开放合作质效提升。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大会战,出台《利用外资奖励办法》,承办第十二届中国(四川)-南亚东南亚国家工商领袖峰会“雅安行”,举办第十九届西博会雅安投资推介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雅安投资推介会,到位市外资金626.1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13个。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高规格举办优秀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表彰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实施“六大行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5项跨部门综合监管事项落地落实,一体化平台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98.3%,获评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先进集体。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启动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户,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实现250亿元。成功创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雅安分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加快创建。重大经济改革扎实推进。率先在雅州新区启动实施集成改革试点,市级61项授权事项、14项支持事项全面落地。雅投集团获评AA+主体信用等级,雅茶集团市场化改革全面铺开,市属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893亿元。雅安农商银行市级统一法人正式揭牌亮相。成功争取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试点政策延长三年,预计2023年为企业降低用电成本8.4亿元。

一年来,我们联动城乡促融合,功能品质提升更加显著。三区同城化更有质感。编制实施三区同城化发展规划,预计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新增4平方公里。90个三区同城化重大项目年度投资完成率118.1%。开通雅州大道公交专线,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条;组建医疗专科联盟3个,江南综合高中一期建成投用并实现秋季招生,永兴水厂二期完工,三区公共服务体系更为完善。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预计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0.5个百分点。石棉县、天全县、芦山县被命名为第三批省级生态园林县城。百丈镇、龙门镇创成省级百强中心镇。30个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全部完成,编制村级片区规划12个。乡村振兴全面推进。铭记领袖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百村示范、全域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雨城区成功创建四川省乡村振兴成效显著区。全面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高岗村模式”,荥经县获评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完成农村“索改桥”三年攻坚行动任务,名山区进入“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拟命名名单,汉源县、石棉县、天全县创成“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脱贫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6.8%。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强市三年攻坚大会战圆满收官,年度完成综合交通建设投资127亿元,新改建普通公路813公里。峨汉高速全线建成通车,川藏铁路雅林段、泸石高速加快建设,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提前一年实现平行导洞贯通,成雅高速扩容、邛芦荥高速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老鹰岩电站开工建设,石棉县竹马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汉源县水风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进展顺利。新建5G基站510个、到村331个,覆盖城乡的高速移动互联网更加稳定。

一年来,我们持续发力护生态,青山绿水底色更加靓丽。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建设成效明显。建设大熊猫廊道10公里,修复受损栖息地200亩。依法依规推进小水电、矿业权有序退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修复面积达到74.1%。加快五大入口社区建设,建成投用共建共管中心2个,打造自然教育、生态体验项目8个。承办2023“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四川主场活动,举办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宣传周,“绿美雅安·熊猫家园”独特魅力不断彰显。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有效。深入打好“三大保卫战”,空气和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全省前列。中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整改率达到99.8%,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加快整改。在全省率先出台美丽四川建设地方实践规划、率先发布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举办中国西南野生动物保护大会,荥经县入选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林长制,村级河湖管护“解放模式”在全省全面推广,新建古树公园4个,森林覆盖率保持全省第1位,天全县、荥经县创成省级森林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市建设扎实推进,成立全国碳市场能力建设(成都)中心·雅安基地。雅安经开区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全市新增国省级绿色工厂3家。创成省级绿色社区8个、示范绿色社区8个。

一年来,我们倾情用力办实事,群众民生福祉更加厚实。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持续保持在66%以上。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扎实办好47件省下市定民生实事、特别是5件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发放托育消费补贴、建设儿童友好村(社区)、新建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建设人行过街天桥、改造老旧小区等一批民生实事让群众更加可感可及。社会保障提质扩面。扎实推动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5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0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低保、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等保障标准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民生兜底保障更加扎实。社会事业全面提升。新建成公办幼儿园7所、新增学位2430个,培育省级义务教育领航学校4所,“双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新增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个,新改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6个,名山区入选全省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全市创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成功举办第四届市运动会等体育赛事,骑遍四川·“环茶马古道”雅安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入选2023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民生品质加快提升。

一年来,我们守牢底线保安全,社会和谐稳定更加巩固。安全生产管控有力。实行市、县(区)安委会“双主任”制度,落实市安办实战化运行,扎实开展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迎大运·保安全”集中整治、安雅·百日安全攻坚等专项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3%。常态化开展森林草原防灭火治理,实现森林草原“零火情”。防汛减灾救灾坚决有力。组织开展多灾种叠加综合实战应急演练,成功承办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区域协作综合演练。建立气象预警信息“靶向+全网”发布长效机制和提级响应制度,汛期安全避险转移群众61万人次。全面完成三年地质灾害全域综合整治任务。应急救援、避险、物资储备体系加快完善,建成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雅安基地。承办第十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芦山县通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四川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现场评估验收。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有力。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金融生态环境评价连续四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扎实做好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企业账款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工和企业权益。全力做好“保交楼”工作,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平安雅安建设推进有力。扎实推进城乡社区治理省级试点,完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项目9个。新建村(社区)社工室256个。中央交办的三批“治重化积”案件全部化解,荥经县获评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新增省级枫桥式司法所5个、派出所4个。8个村被命名为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加快创建,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推进,治安防控有力有效,川藏线“平安首站”加快建设。

一年来,全民国防教育、双拥、退役军人事务等工作深入开展,3个县(区)被授予省级双拥模范县(区)称号。出台大学生应征入伍激励政策和民兵工作激励措施,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不断加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通过国家检查验收。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加快创建。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准备工作扎实开展,基本单位清理全面完成。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社科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工作有效推进,老龄、关心下一代、机关事务、供销、档案、保密、地方志、外事侨务和港澳台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在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扎实开展主题教育、着力提升工作质效,政府自身建设更加过硬。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深化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聚焦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建设、正反面案例等开展调查研究,建好用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清单,动真碰硬整改问题,同步建章立制,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修订雅安市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市级财政性资金管理决策程序规定,牵头起草并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雅安市城区公共停车场管理若干规定》,召开府院联席会议,加快创建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坚持市政府领导领衔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制度,210件建议和228件提案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持续提升行政效能,扎实开展全市政府系统工作质效提升年行动,强化市委常委会会议议定、市委主要领导批办事项跟踪办理,开办周三干部夜校、累计参训3万余人次,以工作闭环提升执行力,干部“拼经济、拼项目、拼环境”的能力本领不断提高。雅安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年度效能评价“好”的6个市之一。扎实筑牢廉政防线,市政府党组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党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牢政府过紧日子思想,“三公”经费持续压减。做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跟踪审计,认真抓好审计反馈问题整改。全力配合做好省委巡视工作,政治生态持续巩固向好。

各位代表!回首2023年,每一份成绩、每一点进步都殊为不易。取得这些成绩,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凝聚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雅部队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消防救援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所有关心支持雅安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大项目支撑乏力,主导产业能级还不高,经营主体创新能力不强;中心城区带动力有待提升,县域发展还不充分,乡村全面振兴任务依然繁重,基础设施建设仍有不少欠账;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保障与群众期盼还有差距;防风险保安全压力大;政府效能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对此,我们一定加倍努力,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解决。

2024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雅安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对今年经济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绘制了“作战图”、下达了“任务书”。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作出安排部署,必将进一步推动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迈出更有力的步伐;市委五届四次全会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加快构建“一区一地引领、两轴三圈联动、县域重点突破、全域协同共兴”区域发展新格局,回答了事关雅安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上来,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雅安高质量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雅安发展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五个必须”的规律性认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四个发力”为主攻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鲜明“生态立市、农业稳市、工业强市、文旅兴市”工作要求,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奋力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建设迈上新台阶。

在工作中,我们将把加快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作为雅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用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

一是坚决把“一区一地引领”作为方向指引,提升雅安战略位势。抢抓川藏铁路建设重大机遇,加快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融汇成渝、涉藏两个区域要素资源,推动跨区域产业互补共赢和全方位协同发展,坚定不移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扎实做好“熊猫+文旅”特色大文章,打响大熊猫文化发源地超级IP,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加快建设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

二是坚决把“两轴三圈联动”作为空间形态,重塑雅安经济地理。以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交通主动脉为依托,加快构建横向、纵向经济发展轴,建立公铁多式联运体系,整体带动提升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进一步明晰“雨名经核心经济圈”“天芦宝荥生态经济圈”“石汉特色产业经济圈”主攻方向,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竞相发展的特色功能板块,推动“轴”“圈”同频共振、相辅相成,构筑区域发展新动能。

三是坚决把“县域重点突破”作为关键抓手,夯实雅安基础支撑。以县域为基本单元和实施主体,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着力引导各县(区)聚焦市委赋予的功能定位,明确产业方向、找准实现路径、实化目标举措,在提升能级、拓展空间、壮大产业、优化品质、聚集人口等方面下功夫,推动县域发展在重点领域、实现路径等方面创新突破,助力全域发展。

四是坚决把“全域协同共兴”作为目标要求,加快雅安高质量发展。树牢全市“一盘棋”的系统观念,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发挥优势、各展所长,相互赋能、形成合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全域协同共兴制度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推动机制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要素协同,统筹规划对接、设施互通、服务共享,推动全域在功能上耦合叠加,加快形成高效分工、协力协作、发展共兴的生动局面。

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6万吨以上。完成省下达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碳排放和环境保护目标任务。

为确保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建设“一区一地”,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势能

坚决扛牢重大使命,加快建设川藏经济协作试验区和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推动雅安发展能级跃升。

推动“一区”建设形成有效突破之势。编制实施试验区初步规划。大力建设川藏经济协作工业园区,推动纳入省级合规园区。优化完善试验区产业链图谱,聚焦先进制造、现代物流商贸、文旅康养等主攻方向,谋划储备实施一批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强化重大产业项目招引,扎实推动川藏路桥设施及配件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5.3亿元以上,做实“成渝科技人才+西藏资源+四川(雅安)产业基础”协作发展模式。衔接好产业发展与要素保障,加快提升试验区承载力和配套服务水平。争取省级层面出台支持政策。与拉萨、林芝、山南、昌都、甘孜等市(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推动实施。

推动“一地”建设形成全面加力之势。编制实施目的地规划和中心城区城市旅游业态提升规划。高水平办好2024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全省数字文旅发展大会、大峨眉交旅融合先行示范区建设现场会,大力推动1869中国大熊猫生态世界、318·川藏线零公里自驾游大本营等项目建成投运,积极探索“5G+无人机+文旅”多场景应用,千方百计“引客入城”。推进王岗坪景区、蒙顶山景区创建5A级景区,精心打造大熊猫溯源之旅、体验之旅、放归之旅等国际旅游线路,打响“熊猫雅宿”品牌,新增旅游民宿100家。统筹办好两岸电影展之台湾电影展、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培育“熊猫雅礼”文创产品品牌,加快推动文创产品向文创商品发展。深入推广“金熊猫”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提升城市旅游标识系统。争创国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持续创建一批天府旅游名牌。

二、着力扬优成势,加快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全力攻坚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做强高质量发展引擎。

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强市行动,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聚焦锂电新能源、先进有色金属、汽车及零部件等特色领域,形成并巩固壮大多条有独特竞争力的“拳头”产业链,加快厦钨新能二期、雅化锂业三期、安雅特电等项目建设,竣工投产项目20个以上。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实施技改项目100个以上。大力培育瞪羚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新增国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户。深化“亩均论英雄”评价,提升工业园区发展质效。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巩固提升存储算力优势,加快建设第二数据中心,中国·雅安大数据产业园机架规模达到4万个、上架率达到70%。着力构建数据存储、生产、交易、应用、数智制造、人才培训六大生态产业链,加快培育规模以上数字服务企业。聚焦数字文旅、数字农业、数字能源、智慧应急等领域,打造特色应用场景10个以上,数字经济总量达到500亿元。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新增50户企业“上云”。

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新增“规上”“限上”服务业经营单位100户。争创全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统筹全市物流园区布局和定位,开工建设川藏物流(商贸)产业园,提升物流园区招商质效。加强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争创省级“交商邮供”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实施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项目,深度参与“川行天下”等国际市场拓展活动,推动外贸量质齐升。加快建筑业发展,建筑业总产值增长10%。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行动,发布实施“揭榜挂帅”项目25个以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户,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270亿元。积极参与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深化市校院企合作,推动建设转化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完成省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个以上。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助力产业提质增效。

三、激发县域活力,扎实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坚持城乡统筹,强化中心城区带动和县域重点突破,促进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城乡融合互促、区域协同发展。

加快三区同城化发展。高质量编制城市设计和各组团详细规划。中心城区新增建成区面积4平方公里。加快火车站站城一体化、光华山城市绿芯等项目建设,全面建成生物多样性公园。启动裘家巷、四川农业大学周边片区改造,加快胜利路、创业商城云母厂片区改造,强化大兴片区基础设施配套,推进茶马古城片区有机更新,推动雅云湖文化公园周边连片开发。进一步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和运营管理,积极推进城市医联体、教育共同体建设。规范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争创国家森林城市,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

着力推动县域发展。按照“两轴三圈”和县(区)功能定位,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竞相发展机制,推动招商共引、产业共育、利益共享、成本共担。建立县域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引导县(区)合理布局产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深化落实扩权强县改革,梳理下放一批市级管理权限。放手放权发展县域经济,鼓励县(区)争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支持石棉县开展全省深化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点。大力发展“飞地经济”,力争总量达到140亿元。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扎实开展精修细补和有机更新工作,改造老旧小区228个,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发展壮大中心镇,积极争创省级百强中心镇,开展“强镇带村”试点,加快打造专业功能镇、特色小镇。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升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统筹整合各领域涉农资金,强化财政资金投入,推动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序推进石棉县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激励专业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积极培养乡村工匠,新增市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

四、加强“三农”工作,高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学习用好“千万工程”经验,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加快发展现代乡村产业。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深入落实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建设粮食高产示范片8个,常态化巩固承包地撂荒整治成果,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雅安片区。强化生猪稳产保供。做好“土特产”文章,全市茶叶综合产值超250亿元,推动雅果、雅竹、雅药、雅鱼等特色产业提质发展,积极争创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全力打造“天府鱼子酱”区域公共品牌,新增“两品一标”认证50个。发展智慧农业,开展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提升村容村貌,完成省下达的农村户厕建设任务,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到77%。围绕新时代县域城乡水务一体化,大力推进省级乡村水务示范县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400公里,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示范县。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积极申报国省级传统村落,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个以上,努力创成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市。

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常态化落实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中省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帮扶项目比例达到60%以上,持续稳定脱贫劳动力务工就业规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培育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20家,新增家庭农场1000家。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健全农民土地租金和分红收益长效机制,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力争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超25万元。

五、积蓄发展动能,持续夯实经济增长根基

有效推动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良性循环,夯实基础支撑,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坚持运营前置思维,提升重大项目谋划编制水平,常态化动态储备项目1000个。优化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要素保障和政策支持,加快建设27个省重点、300个市重点项目,大力推动50个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6%。持续开展跑项争资大会战,争取中省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和债券资金70亿元以上。全面落实促进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定期发布投资机会清单,全力扩大民间投资。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能开工的尽早开工,能早投产的尽量往前赶,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落实省委省政府“消费促进年”部署,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推动消费提质扩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稳定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家居家装、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丰富城市商业业态,规范发展夜间集市,加快培育新的消费集聚区。开展“蜀里安逸·雅至生活”系列促消费活动,持续做好消费券投放。积极组织企业参加重要展会活动,拓展“雅字号”产品市场。优化实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提振房地产消费。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奋力攻坚基础设施。持续实施交通强市攻坚,完成年度综合交通建设投资160亿元以上;加快川藏铁路雅林段建设,推动川藏铁路名山站货运场项目开工;加快泸石高速、国道351线夹金山隧道、国道318线成都界至雨城段、省道104线雨城段改建等项目建设,推动邛芦荥高速、成雅高速扩容、国道108线汉源段改建等项目开工。启动引大济岷工程(雅安段)建设,加快蒙顶山水库、上里水库、旭家沟水库、大庙水库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芦山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加快老鹰岩电站、光伏发电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居住小区、公共区域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提升天然气保供能力。新建5G基站400个,推动农村地区网络信号深度覆盖。

六、优化营商环境,增强开放发展强大动力

大力优化发展软环境,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各类经营主体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展新空间、增添新动力。

持续打造“四个一流”营商环境。强化“一网通办”能力,确保网上可办率达到99%以上,“掌上办”事项达到30项。深化“跨区域通办”,完成市县两级“全市通办”窗口建设。健全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深入开展容缺后补、告知承诺、全程帮代办等服务,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抓好经开区集成授权改革试点。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着力保障市场公平竞争,规范涉企行政执法,切实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大力建设川渝共建重大项目,推动成雅毗邻地区多边合作协议落地实施。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大会战,出台招商引资激励政策,落实“一把手”常态化外出招商制度,强化“管行业就要管招商”,实施“链长制”全生命周期招商,推动市县联动、县域联动、区域联动招商,积极组织参加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平台活动,提升招引项目履约率、开工率、投产率,确保省外引进产业项目新增实际投资145亿元以上,引进10亿元以上项目10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35万美元以上。

扶优育强经营主体。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强化惠企纾困政策闭环管理,推动国有企业强筋健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经营主体新增1.8万户。开展国有企业改革提升行动,加快培育“千亿国企”,增强国企投资项目运营能力,市属国企营业收入、利润均增长12%。实施百亿强企培育计划,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新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3户。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深化“政银企”融资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鼓励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七、坚持民生为本,全力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突出抓好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做好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稳定就业工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万人左右,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支持青年、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加快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3万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亿元以上。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深入推进全民参保提升行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做好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全面加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等工作,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加快两个中心建设。深化川西教育中心建设,全面完成“双减”三年目标任务。支持县(区)争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1170个,加快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省级义务教育领航学校达到6所。省一级示范高中达到3所。开展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大力支持四川农业大学、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办好特殊教育,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川西医养中心建设,全面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推动市中医医院建成中医特色医院,支持县(区)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出台生育支持政策,推动普惠性养老托育服务可持续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持续深化爱国卫生运动。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加快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雅安段)。持续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提档升级公共文化场馆9个,开展文化惠民活动500场次。统筹办好“环茶马古道”雅安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国省级体育赛事,建设体育公园2个、全民健身场地10个。

扎实推进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抓好统计专项治理。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持续做好双拥工作。加快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争创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深入推进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一如既往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科协、社科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发挥作用,统筹做好老龄、关心下一代、机关事务、供销、档案、保密、地方志、外事侨务和港澳台等工作。

八、厚植绿美本底,深入推进美丽雅安建设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生态优势是雅安最突出的优势”,进一步讲好“生态文明故事”,让“绿美雅安·熊猫家园”生态名片更加响亮。

加快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建设。持续做好“建设+”文章,加快打造出色出彩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第一市。扎实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积极探索形成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强化大熊猫野生种群及其栖息地保护,持续推动拖乌山、泥巴山等大熊猫廊道建设,修复受损栖息地500亩。加快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做优“园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入口社区。

持续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争取全域进入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高质量办好生态文明学院。深入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幸福河湖建设,严格执行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深入落实林长制,推进国土绿化工作,持续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完善全域“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国家自然资源督察反馈问题整改。继续深入抓好中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坚决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刚性底线。

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大力度打好“三大保卫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污染协同治理。突出抓好夏季臭氧、秋冬季细颗粒物污染、扬尘污染精准防治,确保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稳步提升。扎实开展工业污水排放整治,保持国省考核断面和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管理。

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扎实推进碳达峰,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上马。纵深推进林草碳汇项目开发试点市建设,多元化探索碳汇交易机制,加快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积极推进“森林四库”高质量发展。加快“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九、锚定“样板”“典范”,强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民生保障全面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灾害防治有力有效、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重建目标。

加快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进度。8月底前全面完成“6·1”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规重建项目,年底前完成28个地质灾害防治项目。“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工个数和投资额达到85%以上;完成王岗坪景区恢复提升等产业项目,加快国道662线、省道217线等国省干线建设,统筹公共服务、水利、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加强集中安置点管理服务,提升群众自治水平。聚焦文旅融合、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谋划和实施一批发展提升类项目,增强灾区造血能力。

有序推进宝兴县县城功能疏解。围绕“三年基本完成、五年全面提升”目标,努力探索一条地质灾害中高风险区县城避险功能疏解的有效路径。高质量建设灵关镇安居工程,推动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建成宝兴县综合高中等项目,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序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疏解,加快将灵关镇打造成宜居宜业宜游红色新城。推动穆坪镇转型发展,整合用活闲置资源,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门户。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确保实现资金闭合。

十、坚决守土尽责,夯实安全稳定发展基础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守牢安全底线。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扎实开展安雅·百日安全攻坚行动,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监测预警+避险转移+应急救援”全链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体系建设,抓好应急预案优化和演练,强化四川省区域应急救援雅安基地运行管理,不断提升灾害防范应对能力。做好震情跟踪研判,提升综合防震减灾水平。有序推进受山洪地质灾害威胁群众避险搬迁。抓实森林草原防灭火常态治理,保持森林草原“零火情”。加强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质量安全监管,支持县(区)争创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稳减存量、严控增量,加强平台公司债务风险防范,守牢政府债务警戒线。强化金融监管,加大对非法集资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力度。依法依规清理拖欠企业账款,严防新增欠款。扎实做好“保交楼”工作。完善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长效机制,快查快处欠薪行为。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雅安。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争取一批省级城乡社区治理优化提升行动项目。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持续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扎实推进“深耕善治”三年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全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在奋进新征程的赶考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我们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牢记“三个务必”,以更大力度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不断提升全市政府系统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努力建设新时代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我们将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高质量完成主题教育,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全面加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好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不折不扣推动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落地见效。

我们将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始终。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府院联动,争创全省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坚持公正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大力开展“八五”普法。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诚恳接受社会公众和舆论监督,深化政务公开,确保政府工作始终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我们将坚持把为民服务镌刻心中。始终以百姓心为心,想问题、作决策都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政府工作的标尺。高质量完成省下市定民生实事,扎实做好人大代表票决民生实事项目。坚持“四下基层”,沉入一线倾听群众心声,真正办好老百姓急难愁盼的事。健全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工作机制,重视社情民意,统筹用好12345热线、市长信箱、问政雅安等平台,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办实事水平。

我们将坚持把狠抓落实作为常态。始终牢记政府工作就是抓落实,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跨前一步主动作为,多做一步形成闭环,用改革的思路、开放的手段、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坚持以钉钉子精神狠抓末端发力、终端见效。大力建设学习型政府,进一步办好干部夜校,以干部能力大提升促进工作落细、落实、落地。

我们将坚持把廉政建设推向纵深。深入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具体规定,持续纠治“四风”。建设节约型机关,习惯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财力用在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上。加强审计监督,推进审计揭示问题和审计整改。坚决防范关键岗位廉政风险,以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建设廉洁政府。

各位代表!守初心、担使命,一行胜千言。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锚定目标、笃定信心,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雅安新篇章!

Copyright 2022 yazy.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经开区校区:雅安经济开发区学道街659号 青年路校区: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和平中路1号 育才路校区: 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育才路130号

电话:0835-2361670

蜀ICP备05017911号  雅公网安备5118010003号